2019年4月,德州学院一行五人被省选派办派驻夏津县雷集镇任第一书记,由魏希德任工作组组长。两年来,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为民情怀,认真履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光荣职责,团结一致,真蹲实驻,办实事解难题,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党建引领,抓班子带队伍,打造不走的工作队
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工作境界。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组织帮包村两委成员,到孔繁森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培植公仆情怀。
严格组织生活,强化党员意识。抓实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阳光咨询会、党员民主评议等,并通过重温入党誓词、为党员过“政治生日”等,增强组织生活的仪式感与向心力。
加强廉政教育,改进工作作风。做好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宣传工作,教育引导村两委成员和广大党员增强纪律意识和底线思维,规范小微权力运行,坚决杜绝群众身边的“微腐败”。落实好村干部的日常值班与考勤制度,引导他们坚守初心、勇担使命,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凝聚民心,筑牢党在农村执政基础。
外出学习参观,开阔工作思路。带领村两委成员到武城西店村、临邑孟寺镇、平原北白村以及临朐县等集体经济强、村庄治理好的示范村参观学习,强化感性认识,开拓工作思路。
想尽千方百计,改善办公条件。为帮包村修缮党建活动室,购置空调、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提高村级办公效率。为雷集镇党史学习教育购置价值2000元图书。
两年来,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新配村党支部书记1名,新发展党员2名,培养积极分子17名,培养后备干部5名。两个村党支部荣获夏津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红旗村荣誉称号。
二、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深入调研,科学制定帮包规划。按照“五必访五必问”要求,累计走访党员78人,群众157户,召开座谈会62次,召开党员大会56次,村民代表会议40次,及时掌握帮包村的村情民意和贫困户的诉求,制定了详尽的两年帮包方案。
立足实际,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产业项目4个,为郭蔡庄养鸽专业户扩大养殖规模献计献策,由两家存栏7800对发展到五家2万对,为下一步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打下基础。帮助朱庄依托供港蔬菜基地,流转土地380亩,种植有机蔬菜及农产品,经济效益可观,同时吸纳部分年纪大的贫困户前来务工,每天收入50元以上。为康寺村种植大户提供政策咨询和科技服务,创办市级家庭有机农场。帮助前魏寨开办家庭工厂,吸纳老年就业10余人。
一户一策,促进脱贫致富增收。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抓实扶贫项目,在已有光伏发电、农机租赁、扶贫车间等项目基础上,将320万产业扶贫资金整合到新希望六和,现已有了稳定回报。经常开展送温暖活动,累计慰问贫困户184户次,帮助他们解决在医疗保险、子女入学、助学金申请、求医问药、冬季取暖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
三、依托公益项目,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精心设计实施方案。通过“四议两公开”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县镇两级多次论证,精心制定公益项目实施方案,确保项目内容符合村情民意,把钱花在刀刃上。
过程管控,严把质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带领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深入工程现场,督导工程进度与质量,力争把好事办好。
环境改善,村庄变美,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增强。据统计,利用两批公益资金,共安装路灯180盏,修建排水沟1750米,清理废旧宅基50264平方,填平坑塘5300立方,粉刷墙体3600平方,硬化道路14800平方,新修一条270米水泥路,修建文化中心2处,建设文化墙、文化栏5处,建设县级党群服务中心1处,绿化面积1140平米。
四、坚守抗疫一线,铸就百姓健康坚强堡垒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工作组第一时间奔赴帮包村参加防疫工作,倡议村民并带头捐款捐物,购买帐篷、口罩、消毒液等物品价值1万余元。联系聊城茌平县爱心企业,接收1万余元消毒液的捐赠。广大党员干部冲在一线,许多七十岁以上的老党员始终坚守岗位,带动本村青年和在读大学生志愿参与抗疫,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线。
积极复工复产复商。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尖兵”作用的通知》要求,靠前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在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前提下,有序推进帮包村复工复产复商,抓好时令春耕备耕,各类经济活动和农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深入田间地头,全面了解帮包村春耕备耕情况;对不同经营主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确保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统筹推进;强化教育引导,保证外出务工人员安全。
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汇聚扶贫助困多方合力
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加强沟通对接。通过工作组的认真工作,德州学院校领导11人次前来慰问调研,与夏津县政府签订乡村振兴合作协议,设立“博士工作站”,向15个乡镇派驻科技副镇长,“四进”工作队进驻夏津,有效推动校城融合。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结合实际,开展对口帮扶,开展暑期三下乡、支部共建、志愿服务、送温暖等活动。合作发展处牵头纺织服装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分别与鑫瑞娜纺织、乐然科技建立科教实训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乡村振兴研究院进行实地调研,现场指导农业种植,帮助种植户做土壤检测,举办乡村规划及种养殖科技讲座,在雷集镇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分院等。据统计,两年来共开展帮扶活动15次,举办讲座10个,座谈会17次,捐赠物品(文体用品、电子医疗产品、图书、餐桌椅、防疫物品帐篷等)价值8.17万元。
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发挥“第一书记”名片效应,主动对接银行、医院、保险公司、电讯等爱心助农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德州市人民医院、德州市中医院送医下乡,省建设银行在康寺社区打造智慧村居、设立道德银行,德州新华培训学校开展农村技能人才培训4批次200余人。
市县职能部门的大力扶持。积极争取市县职能部门对省定贫困村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为贫困户改造危房4处,新修水泥路4500米,新建农耕桥2座,新建村卫生室1处,推进电代煤、气代煤村庄各1个,建设县级示范党群服务中心1个,修缮党建办公室1处,争取社区改造项目1个,帮包村村民都喝上了安全放心的黄河水。
利用自身优势,主动靠前服务。工作组积极协助村民建成市级家庭农场,为康寺村种植大户联系销售渠道,推销晚熟桃、有机苹果和甜玉米。推荐雷集镇中学、马官屯幼儿园加入德州市乡村教育联盟,并举办研讨交流会,加强校际交流等。
两年的帮扶工作,省派第一书记工作组对帮包村倾注了满腔热忱。魏希德表示,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继续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制定出帮包村发展规划,为帮包村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